|
锂电池容量衰减原因你知道吗?一、过充电 1、 负极过充反应 能够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活性材料种类较多,以碳系负极材料,硅基、锡基负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等为主要材料。不同类型的碳材料具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能,其中,石墨具有导电性能较高、层状结构优良、结晶度高的优势,较为适合锂的嵌入和脱出,同时石墨材料价格实惠、存量较多,因此,应用较为广泛。
当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时,溶剂分子会在石墨表面发生分解反应,并形成名为SEI的钝化膜,这一反应会引发电池容量损失,并且属于不可逆的过程。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过程中,负极表面会发生金属锂沉积现象,该情况容易发生在正极活性材料相对于负极活性材料过量的情况下。同时,若在高倍率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金属锂沉积现象。
通常来说,形成金属锂导致锂电池容量衰减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导致电池中可循环锂量降低;第二,金属锂与电解质或溶剂发生副反应,形成其他副产物;第三,金属锂主要沉积在负极和隔膜之间,从而造成隔膜孔隙堵塞,导致电池内阻增加。石墨材料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变化的影响机理也存在一定差异。天然石墨的比表面积较高,因此,发生自放电反应将会导致锂电池容量损失,并且天然石墨作为电池负极,其电化学反应阻抗也比人造石墨要高。另外,循环过程中负极层状结构解离、极片制作过程中导电剂分散情况、储存过程中电化学反应阻抗的增加等因素,都是导致锂电池容量损失的重要因素。
2、 正极过充反应 正极过充电主要在正极材料占比过低的情况下发生,导致电极间容量失衡,致使锂电池容量发生不可逆的损失,并且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分解出来的氧气及可燃气体的并存和不断积累,可能会给锂电池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3、 电解液在高电压下发生反应 若锂电池充电电压过高,将会导致电解液发生氧化反应,并生成部分副产物,将电极微孔堵塞,阻碍了锂离子的迁移,从而造成循环容量衰减变化。电解质浓度和电解液的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成反比,电解质浓度越高,电解液稳定性越低,进而对锂离子电池容量产生影响。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会发生一定消耗,因此,需要在装配时进行补充,导致电池活性材料减少,并影响电池初始容量。
二、电解液分解 电解液包括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其性质会对电池的使用年限、比容量、倍率充放电性能和安全性能等产生影响。电解液中电解质和溶剂的分解都会引起电池容量发生损失。在首次充放电时,溶剂等物质在负极表面生成SEI膜会形成不可逆的容量损失,但这是必然情况。若电解液中存在水或氟化氢等杂质时,可能会使电解质LiPF6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并且生成的产物与正极材料反应,导致电池容量受到影响。同时,部分产物还会与溶剂发生反应,并对负极表面的 SEI膜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会造成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除此之外,若电解液分解的产物不与电解液相容,将会在迁移过程中阻塞正极孔隙,从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总的来说,电解液和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副反应的发生,以及产生的副产物,都是造成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
三、自放电 锂离子电池在一般情况下,会发生容量损耗现象,这一过程被称为自放电,分为可逆容量损失和不可逆容量损失。溶剂氧化速率对自放电速率产生直接影响,正负极活性材料可能在充电过程中和溶质发生反应,导致锂离子迁移完成容量失衡及不可逆衰减,因此,可以看出减少活性材料表面积可以降低容量损失速率,且溶剂的分解会影响电池贮存寿命。另外,隔膜漏电也会导致容量损失,但这种可能性较低。自放电现象若长期存在,会导致金属锂沉积,并进一步导致正负极容量的衰减变化。
四、电极不稳定性 充电过程中,电池正极的活性材料不稳定,会导致其与电解质发生反应,并影响电池容量。其中,正极材料结构缺陷、充电电势过高、炭黑含量都是影响电池容量的主要因素。 上一篇焊接自动化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下一篇锂电池容量衰减现象分析 |